謫的拼音怎么讀
謫的解釋
謫
(形聲。從言,啻聲。本義有意指摘,責(zé)備)
同本義
謫,罰也。--《說文》
罰罪者曰謫。--《通俗文》
國(guó)子謫我。--《左傳·成公十七年》
則自取謫于日月之災(zāi)。--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
善言無瑕謫。--《老子》
窮年不相謫發(fā)。--《列子·力命》
公會(huì)齊侯于濼,遂及文姜如齊。齊侯通焉。公謫之。--《左傳·桓公十八年》
室人交遍謫我。--《詩·邶風(fēng)·北門》
又如謫疑(指摘懷疑);謫我(譴責(zé)我);謫罵(責(zé)罵);謫譴(譴責(zé));眾口交謫
降職并外放
謫(讁)zhé
⒈譴責(zé),責(zé)罰眾口交~。
⒉封建時(shí)代指被貶職、被流放貶~?!?。又指被罰罪的人~戍(被罰守邊)之徒。
謫是什么意思
謫 zhe 部首 讠 部首筆畫 02 總筆畫 13 謫
blame; exile;
謫
(1)
謫、讁
zhé
(2)
(形聲。從言,啻(chì)聲。本義有意指摘,責(zé)備)
(3)
同本義 [blame;censure]
謫,罰也。--《說文》
罰罪者曰謫。--《通俗文》
國(guó)子謫我。--《左傳·成公十七年》
則自取謫于日月之災(zāi)。--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
善言無瑕謫。--《老子》
窮年不相謫發(fā)。--《列子·力命》
公會(huì)齊侯于濼,遂及文姜如齊。齊侯通焉。公謫之。--《左傳·桓公十八年》
室人交遍謫我。--《詩·邶風(fēng)·北門》
(4)
又如謫疑(指摘懷疑);謫我(譴責(zé)我);謫罵(責(zé)罵);謫譴(譴責(zé));眾口交謫
(5)
降職并外放 [exile;banish;relegate a high official to a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]
誼既以謫去,意不自得。--《漢書·賈誼傳》
謫守巴陵郡。--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只因勸酒蟠桃會(huì),誤犯天條謫翠微。--《封神演義》
(6)
又如謫降(降級(jí)下放到邊遠(yuǎn)地方);謫發(fā)(發(fā)配邊疆);謫官(謫宦。謫吏。被貶降的官吏)
謫
(1)
謫
zhé
(2)
被罰戍邊的罪人 [a high official to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]
徙謫實(shí)之初縣。--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(jì)》
(3)
缺點(diǎn);過失 [fault; mistake]
善言無瑕謫。--《老子》
謫居
zhéjū
[live after official exile] 貶謫后住在某地
謫居黃州
謫遷
zhéqiān
[transfer to a remote area after official exile] 謫降而遷徒到邊地
謫戍
zhéshù
[be exile for penal servitude] 封建時(shí)代將有罪的人派到遠(yuǎn)方防守叫謫戍。謫,貶謫。戍,防守
謫戍之眾,非抗于九國(guó)之師也。--漢·賈誼《過秦論》
謫
(謫)
zhé ㄓㄜˊ
(1)
譴責(zé),責(zé)備眾人交~。
(2)
封建時(shí)代特指官吏降職,調(diào)往邊外地方~遷?!担╦iàng)。~戍?!?。貶~。
(3)
變異庚午之日,日始有~”。
鄭碼ssul,u8c2a,gbkdad8
筆畫數(shù)13,部首讠,筆順編號(hào)4541432512251